【閱讀練習生】陽光如何普照?
**
看完一本小說,或一場電影,它能達到的娛樂效果是很直觀的───闔上書本或燈光一亮的瞬間,我們內在的感受是否飽滿?
但在娛樂之外,一個想更多得到一點點什麼的閱聽者,不免還會自問:這本小說(電影)是要表達什麼?
要能回答上述的問題,我們就必須再問自己一個問題:這是關於誰的故事?誰是故事的主角?
電影《陽光普照》是關於誰的故事?誰是《陽光普照》的主角?
一開始,觀眾難免以為主角是學業成績優秀的大兒子,但他的故事線很快因為他的自殺而中斷。之後,隨著情節(戲份)的比重,觀眾會認為原來素行不良的小兒子才是主角。但又不是,因為「主角」從來不應該是隨波逐流的人物,而不對命運作出任何反抗。
相較之下,母親的戲份太少,父親成為最可能的主角人選。母親的堅忍雖然維繫著裂痕斑斑的家庭不致支離破碎,但是父親的「行動」(殺了壞人)挽救了這個再度瀕危的家庭的命運。
《陽光普照》是關於父親阿文的故事,那麼電影要表達的就是關於「父親」的主題──無論好子、歹子,父愛都是「陽光普照」的。
這是一個我們生活裡尋常的人物,也是一個我們生活裡平凡的主題。
人物可以尋常,主題可以平凡,這都不是問題,關鍵在於我們必須問的第三個問題:故事情節的發展是否逐步豐富了人物性格的深度?故事情節的發展是否逐步加深了主題意義的厚度?
這部分留給有興趣的人去思考。對我而言,《陽光普照》情節的發展略顯枝節,人物的深度與主題的厚度都是不足的。當然,這可能是我的偏見,也許一部電影其實可能只會是一篇短篇小說,它往往沒有足夠的長度去發展人物性格和深化主題意義;而其「娛樂」的本質,又難免是重情節的趣味,而捨人物與主題的深度。
無論如何,由於導演熟練地掌握了視覺語言和語調,看完電影,觀眾內在的感受依然是飽滿。這是一部佳作。
**
免責聲明:我不是影評人,我只是一個對「道德與心理視角評論」不滿的閱聽者。